本报讯(记者 张新理 通讯员牛 占 郭淑文)近年来,全市审计部门立足经济监督职能,聚焦主责主业,紧紧围绕中央、省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最新要求,主动作为,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,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。
牢固树立“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”理念,把准审计方向,从党委、政府中心工作中找准优化营商环境的审计切入口,从政策、资金等方面对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进行常态化、持续性、全覆盖关注。组织开展市本级国有企业、政府投资项目审计,将涉及优化营商环境事项的部门纳入审计范围,关注部门职能作用是否充分发挥,涉企专项政策和资金是否执行到位。在预算执行审计、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项目中,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审计内容予以关注。科学调配审计力量,打破部门界限,优化审计资源配置,实现优势互补。拓展审计范围,消除审计“盲区”,提升审计发现问题的精度、准度,推动专项资金统筹安排,提高资金使用效益。
围绕减税减费、财政救助等政策目标进行审计,对在审计中发现的项目实施、资金使用等方面问题,依托“资金—项目—政策政治”进行反溯跟踪,着力揭示重大风险隐患、体制机制性问题,研究提出破解对策。关注建设项目采购预算、方式、标准和执行及采购合同签约、项目验收等情况,延伸调查相关招标代理机构和供应商等,揭示建设工程应招标未招标、购买货物服务未走政府采购程序等问题,深入挖掘背后存在的利益链条,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、公正的市场环境。将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、减轻市场主体负担作为切入口,关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,抽查超范围列支专项资金和损失浪费等问题,推动项目资金资产规范高效使用。
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,抽丝剥茧研究分析隐患,分析问题背后原因,管理运行、监管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,对问题提出合理建议,推动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,从源头上堵塞管理漏洞。全面梳理在审计中查出的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问题,针对发现的普遍性、典型性、倾向性问题,坚持举一反三、总结归纳,对症提出有效整改建议,做到审计一点、整改一片、规范一面,以审计的“实”和“效”,助推市场发展的“稳”和“进”。